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新安琅琊王后裔风采:《新安名医王仲奇》

浏览次数:443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晚号懒翁。歙县王家宅人,后迁居富堨。十五岁随父养涵(新安王氏医学)学医,二十二岁时因父亲去逝便正式悬壶乡里,以善治温热病而著称。

仲奇先生医术精湛,诊务十分繁忙,不仅在当时徽州的各县,远及沪、杭以及武汉等大城市都常有病人慕名前来就诊或请其出诊。王仲奇夜以继日的诊务严重的超负荷,每天都要座诊十多个小时,当时富堨这个仅有二千余人口的不大村镇,为了应对王仲奇先生的配方业务,竟同时开办了八家中药铺,足以见得王仲奇先生诊务之忙碌。一九二三年秋季,王仲奇举家移寓上海,虽然他不挂牌、不登报而隐姓埋名,但还是不久便以擅治内伤杂病而驰誉沪上,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他常与名医丁甘仁先生一同会诊,交流经验,被上海医界同仁并稀“丁、王”二氏法古有训,又能够自出新意.亦有与名医陆仲安先生并论,有诗云:“吾党数陆王,盛名久洋溢”。当年北京的名医施今墨先生南下上海,闻其名后便乔装改扮前往就诊试探,见后佩服王仲奇善用经方,妙手回春。由于求诊病人大多,往往是接踵而至,他不得不采取了限号的办法,不仅是上海市及周边的病人,就连英、美、法、日等国的一些驻沪领使馆官员也前来找他看病,还应邀赴港澳等地出诊。一位日本医药界人士就诊后盛赞王仲奇医术,产生了拜师学习的想法,问道:“先生是否愿收东洋人为徒?”王仲奇行医四十余个春秋,诊治了病人近百万人次,足见其饮誉海内外之一斑。其不仅成为近代新安医学巨擘,而且是寓居上海的一代名医。

仲奇好学深思,熟谙中医典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他远宗仲景,旁及东垣、好古、天士诸家,乐于勤读细研吴谦著作,推崇徐灵胎、朱丹溪的学术思想。认为:治病之道,贵在明阴洞阳,用药宜酌盈济虚,补偏救弊,辨证立方,通变化裁不为前人所圃。他注意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或以单方参入复方,辨证用之,每获良效。在治学上,仲奇一生严谨,既幼承庭训,又广征博采,理论联系实际,通理古今,学贯中西,处方多以轻灵见长而自成一家。临证首重望诊,尤对初诊病人除察貌观色外,且悉心倾听病人的主诉,详尽向病人解释,从不单以切脉述病,故神其技,充分体现了王仲奇先生的高尚医德。曾有某君经仲奇先生诊治后,即兴赋诗一首,“入门先减三分病,接座平添一段春”。

王仲奇先生崇尚气节,坚持正义。一九二九年针对余云岫提出的“废止中医”案,王仲奇拍案而起,慷慨激昂的给予批驳。他支持和捐赠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对贫困百姓病人给予免费赠药治疗,而当日伪势力进驻上海租界,他立即宣告停诊,称病不出,自号“懒翁”以示抗争,并拒绝有着“温州之虎”之称的伪军长的邀请及恐吓。仲奇先生毕生诊务繁忙,自己无暇著作,却为了甘仁先生出版《丁甘仁医案》写序,给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跋。他工于书法,得赵雪松之三味,处方守法挺秀,笔墨精良,深得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赏识。现如今王仲奇行先生当年的处方手迹、医疗资料等已作为珍贵的艺术品及文物被新安故里的百姓、中医院以及中国(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所收藏品。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