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寻根问祖访故里 认祖归宗续香裔之二:《徽州祁门县之行》--王明

浏览次数:8983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敬老院一个孤寡同宗持谱人复印了一本用毛笔抄写字体非常漂亮地家谱。虽然由于年代以久原因,前面序已经破烂不堪,但我还是如获至宝,全部复印下来。回来后用我从曾祖父的四弟福裕公的孙子春鸣叔那里复印回来家乘研究了起来,发现二本家谱式样基本相同,淮安谱上记载的常友公淮安后裔奉为一世祖。而在歙县的家谱上常友公歙县后裔奉为为九世祖。从中我发现了常友公以上的八代祖先,续上了上源。并且知道了我族是唐朝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王壁,字大献公十五世孙南宋理宗朝公、官为建宁教授(1225-1264)泰益,字胜四公后裔,,约于淳佑元年(1241)自祁门西乡小易坑迁居叶岔(现址为祁门县闪里镇港上村小易坑组)是为新安琅琊王迁居叶岔始祖。   

     随即,我又在电脑里面寻找了徽州地区各个群,经过了几天的询问,在群里认识到了徽州地区作家汪顺飞等人,认识黄山学院的学生王汉资义网名徽州小骆驼,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经过交流知道了他是(壁公四子思茂公后裔),真是缘份啊!在二个多月网上和电话中他不厌其烦的解答了我诸多的问题,理清了我寻根问祖的思路,他们告诉了我,皖南江西省以王璧为始祖的新安王氏后裔众多,是琅琊王氏的一大支族,并且皖南还是新安琅琊王重要集居地。在此之前,由于中华王氏研究会对新安琅琊王王氏了解知之甚少,谱牒资料也不多。因此研究会早在九月份就准备十二月赴皖南开展新安王氏为主的调研活动。恰好我刚刚加入中华王氏研究会,对家谱研究不精通。寻根心切,联系研究会会长王听兰先生及夫人一起同行,并承担这次调研的主要费用,以资助研究会。
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十点十分,我踏上了二五二一次列车,于清晨五时多到达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区。徽州小骆驼(名王汉义)已冒着寒风在火车站等我。实在让我感动。我和会长相约在下午一时半许在屯溪老街牌坊相会,下午与王汉义去接了会长一行,就在附近的鸿泰宾馆住下,并商议此次寻根问祖的行程计划。并且决定下午去拜访在屯溪专门研究徽州文化的吴琳,吴琳从事古玩生意,多年来对徽州文化研究产生了兴趣并积累了包括王氏文化在内丰富资料。他目前在屯溪区香茗酒店徽商区c零零九号开设了一个“徽州寻根馆”,我们在他的“徽州寻根馆”,热情相叙,并参观在馆内陈设的丰富且珍贵的反映古徽州文化的资料,由于交谈中有潜台词。我提出返回。 
   当晚,我在屯溪老街天下第一楼酒楼设宴招待了会长一行、黄山学院王汉义、并邀请黄山民间作家汪顺飞先生,汪先生对徽州文化研究较深,尤其是对徽州“古雕三绝”研究甚深。他经过几年努力编著了一本《胡氏宗祠木雕解读——图述龙川》专著。(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家祠),并且向会长一行贈送书籍。我出于感激之情购买了汪顺飞先生十本《胡氏宗祠木雕解读——图述龙川》专著。
次日(二十六日)晨,我们一行4人在徽州小骆驼(王汉义)的带领下,从屯溪出发坐中巴车到达历口镇,在历口又包租了当地人彭志如先生开的面的,开始了新安琅琊王氏集居地的寻根问祖之旅。
   第一站:历溪村属今历口镇,在牯牛降山脚下,四周群山环抱,远离尘嚣。村中王姓为王壁八子长子敬显的后裔,于宋朝迁此定基,聚族而居。
历溪是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十分丰富的古村,古有历溪十二景。村中的古桥、古祠、古碑、古庙、古戏台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王氏宗祠“合一堂” 是九个小祠堂合建为一个纪念思谅公的大祠堂,为该村明代御医王典所建,该祠堂大门按圣济五凤楼形式建造,一对汉白玉抱石鼓为嘉庆皇帝所赐。据说是我国民间仅有的二个之一。大门有五扇,像征“九五之尊”的帝王之意。村中的古树林保留着诸多的千年古樟、白果、红楠、香枫等珍稀名贵树木,为徽州保存最好的古树林。村里古建筑高大雄伟,错落有致 。由大文豪鲁迅笔下的著名小说《祥林嫂》改编的电视剧,就在历溪村拍拍摄地。
       我们在该村王均照老人保存的“历溪王氏族谱—思谅公后裔族谱”进行查阅(我支族人属思谅公后裔:思谅公长子敬显从苦竹港迁到历溪,三子敬淳从苦竹港析居到小易村,其十五世后裔泰益公(胜四)迁居歙县的溪头镇晔岔村外王,泰益以下九世常友公的后裔又迁居淮安--南京。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我在该村王姓人开的农家乐饭店请他们一行用餐。 
    第二站:下午来到徽州小骆驼(王汉义)家所在地——栗木村, 栗木村位于祁门县西路,牯牛降山脚,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栗木又称栗里,因村围多栗树而名。王氏始祖迁到栗木还有段故事。栗木的王氏原来居住在江桐源,这里本来是块风水宝地。男人在外为官经商,兴旺发达,只是妇女在家思夫心切,让风生先生给点破,于是为官不顺,经商不发,男人纷纷回家,以致村落衰败。一年秋收,族长正在晒谷,一阵龙卷风把他家一筐稻谷卷走了。人们第二天才在一里以外的眠牛坦找到,稻谷一粒不少装在箩筐里。族长一看,心想可能是先祖给我们重新选定的阳基,于是他让人栽了一株银杏树,若能活了,就在此建村。到了第二年春,银杏报芽发枝,族长便带着人们迁居下来。
为了牵制这头“牛”的风水,们人在村东砌了一条80米长的石畔,又在石畔前砌了一座6米见方,高2.5米的石礅,喻意80米的村堘比作牛索,2.5米高的石礅比作牛桩,拴住这头宝牛。日久天长这村堘栽满各种树木,形成了一道水口,遮天挡地,将栗木围住。栗木目前是一个自然村,保留有目连戏演出,还有戏服五大箱, 栗木村历史悠久,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小骆驼父母热情地接待我们一行。
                                                                                                                                                                                                                                                                                                                                                                                                                                                                                                                                                                                                                                                                                                                                                                                                                                                                                                                                                                                                                                                                                                                                                                                                                                                                                                                                                                                                                                                                                   在 第一    
在栗木我们走访问了,几个老人,花了12一百二十元购买了一套太湖县王启中先生编写的《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就立马奔赴到附近的小易村拜访了王长久、王砍和、王自荣三位老人,通过座谈了解到他们就是从苦竹港迁过来的思谅公三子敬淳公的后裔。由于天色已晚我们和小易的族长王长久族长相约,明天早晨请他陪同我们去拜谒壁公墓园。从小易村返回栗木村后,我们参观了该村的四座祠堂。一个五百多人的村庄,竟然保存着四座基本完好的祠堂。每个祠堂都有一个堂号名称,如衍庆堂、余庆堂、天叙堂是三兄弟先祖建造的祠堂,另外一个承庆堂是其中一个后裔建造的。令我们感叹不己。晚上宗亲小骆驼家用一桌丰盛的皖南特色的饭菜招待了我们,我并回馈了礼物。 后就与徽州小骆驼宗亲(王汉义)父亲王祖育座谈本支家族文化,得知他们是王璧四子思茂公的次子敬祥公的后裔,全村绝大多数是本支王姓族人。期间该村七十六岁的王树仁宗亲,给我们查阅了《新安琅琊王氏世谱》。    我晚上又去历溪找白天没有在家的持有家谱人家,走访几家后基本明确了上源的世系。

       第三站:二十七日早晨我们在离开栗木村时,天空已经飘起了雪花,在和小易村族长汇合的空隙时,我又在从担任村长的族人王栋模家中购得王茂功先生编修的《新安琅琊王氏世谱》四册,如获至宝。接着按计划在族长陪同下奔赴璧公的定居地,港上村,到达时正值大雪纷飞,在当地王姓族人指引下我们参观了当年王璧居住地、宗祠遗址等、来到了一片竹林前,据说这里原来是一片很大苦竹林,所以以此命名为“苦竹港”。我们在此合影留念。由于雪越下越大,所以不敢在此久留。立即奔赴王璧墓所在地—祁门县西闪里镇坑口铜锣湾,在王长久族长的指引下很快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王璧墓,周围已经筑起高高地围墙,新建的徽派照壁,在瑞雪映照下,更加雄伟壮观,墓前正在恢复牌坊。据当地群众介绍,每年王璧生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居住在皖南,江西众多县的新安王氏后裔都自发地前来墓前来祭拜,多则有三千多人,少则也有二、三百人,鞭炮声震耳欲聋,香烛冥钱堆积如山烟雾缭绕可见新安王氏后裔之旺盛。由于大雪,积雪已有约十厘米左右,难于仔细察看,作为王璧嫡传后裔的我特意买了香烛锡纸到墓行大礼,进行叩拜访祭奠先祖。并在心中默默地承若明年的祭祖日,我一定来……
       由于恶劣天气影响,我们担心大雪会封路而导致无法返程,因此决定改变行程,首先直奔祁门,拜访了祁门一中退休校长王茂功先生,他以是七十龄人,也是退休后开始研究家谱的,经过几年努力编写了《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四册,此套谱在族人中反映很好,谱中资料主要来源于河北省图书馆特藏部的明代嘉靖三十九年王应斗修《王氏统宗世谱》,二十四史。和从各地收集来的支谱,此谱条理分明,资料准确,来有龙,去有脉。在他的住所,他热情地介绍了自己没有向族人收取分文和编修新安王氏世谱的经历,我听说壁公恢复缺少资金,看到功茂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作为王氏后裔的我,不能袖手旁观,当场捐了一千元。他还带领我们参观了一个名称燕舍又叫王家大屋他家的祖居住,在祁门县城内东大街,是他祖先著名徽商王寿人及其兄弟的故居, 是一处极具徽派建筑特色的古民居。因屋内悬挂有“燕舍”匾额而得名,现保存完好。大屋由官厅、五间厅、学屋厅、花园厅、院子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千多平方米。从建筑外观上来看不但“粉墙矗矗、鸳瓦鳞鳞”,而且富有高低错落间的一种韵律感。大屋原为汪、周两家始建,而周家原是祁门县城四大姓之一,清末民初时衰落。宣统二年(1910)王家由于商业上的成功购其5间厅,即燕舍部分;民国初年又复购花园厅、学屋、官厅。分两次完成了对该大屋的收购,至此,时人始称“王家大屋”。王寿人及其兄弟清代晚期就曾落脚于上海庞珍商号,帮老板采买茧丝,辛苦经营,勤勤恳恳,深得老板的器重,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营商经验,之后在湖州东街浮星桥脚先后开设王鸿顺号粮行和王鸿裕号酱园,他们兄弟5人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商界颇负盛名,从而使王家在商业经营上进入全兴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侵略,商业难以维系,王氏回祁门老家变商业经营为土地投资,购置了田地和房产于,开始了新的经营活动,直至解放。“二十年来辛苦经营,薄有囊蓄,陆续购置前后屋宇,与诸弟共同居住,燕安之翕如也。今鸠工修缮此间略窄,因于厅事前颜其额曰燕舍。盖品先年堂前之燕,自去自来,复寻旧主,宜其家道之兴,有若汽之蒸机之速,而不得以隘小视之者,他日重建高堂,宏开大厦,将不仅于斯宅卜其蕃昌也……”。这是燕舍匾额中的一段话,它真实地反映了王氏家族兄弟从商过程中经营治家的一段历史,同时也表达了他们所遵循程朱礼学的生活准则。至今,王氏后人仍十分看重和珍惜这件遗物。燕舍隐喻着丰厚的琅琊王氏文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喻示琅琊王氏败落的情境!而王氏后人却在重振琅琊王氏雄风,招回那些找不到像乌衣巷那样的琅琊王氏繁荣之地而只得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再回到正在重振雄风的新安琅琊王氏之家!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