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泰州学派巨擘——王栋/王爰东
明代泰州学派巨擘——王栋
王爱东
王栋生平考略
王栋,字隆吉,号一庵,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农历癸亥年正月初一,在泰州三水镇(今姜堰镇)北大街家中诞生。他的出生时间点无不令人称奇曰:“破天荒”。
王栋七岁起,父亲王灒让其“习举子业”,学求功名,同时教他一些医术。
王栋十一岁时,姜堰地方瘟疫流行,父亲叫他去下河各村免费施放药物救民。一天行走到沙庄村,途遇一匹烈马乱咬乱踢,险丢性命,到晚才得以脱险。其父曰:“吾儿为马所伤,身不能保矣”,“于是弃医,仍命习儒”。
王栋二十四岁时,“习《易经》补郡(泰州)庠生(秀才)”,次年“食廪饩(官府专供生员的粮食)”。同时王栋跟随泰州州守王瑶湖(王守仁弟子),学习“提醒良知说”。王瑶湖发现王栋悟性极高,思想活跃、思维独特,觉得王栋应师从王艮为佳。
王栋二十五岁时,与泰州同窗林东城一起拜他的伯兄王艮为师,学习王艮的“淮南格
物”、以民为本“百姓日用”之学。王栋从师王艮学习达十五年之久,深得家学之传,并不断阐发师说。
王栋三十八岁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他综合王阳明“良知之学”与王艮的“淮南格物”论,提出了他的“诚意修身论”,并躬行实践。
王栋五十二岁时,父亲“柏林公卒,先生哭之尽哀,行古丧礼”,并居家守孝。其母病逝亦如此。父母在世时,每当发生家庭矛盾,他便向父母建议,反复劝说,父母不听就跪求他们,“务使父母欢悦而后已”。因此人们都称赞王栋“事亲最孝”。
王栋五十六岁,台使聘请他主持白鹿洞会,又聘请他主持南昌正学书院会。他在南昌期间创建了太平乡等讲会,集布衣为会,入会的人很多。他各地轮回巡讲,突破了王艮固定一所的讲学形式,有教无类,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
王栋六十一岁,补山东泰安州训导。当时有姓胡的兄弟二人向县署告争家财,王栋开导他们:“难得者兄弟,易得者田土。”兄弟俩听后很受启发,相互泣拜,复归于好。不久他又被调任江西南丰教谕。泰安人舍不得他走,仕民排长队相送,有人相赠手卷称赞他为 “东鲁圣人”。
王栋到了江西南丰,南丰人看到他个个惊奇,以为上天又把文曲星送到了这里。南丰信从他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于是王栋又联系过去的会员讲会。
王栋六十六岁,创水东大会,建义仓,著《会学十规》。他在推衍王艮“淮南格物”精神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诚意修身”说,并作《会语》一册作为学员的学习读本。
王栋六十九岁时,名声传到当时的抚台那里,抚院共同推荐王栋为提拔人选,所以南丰的任职还没有期满,就被调任为河北深州学正。王栋每办县州之事,毫不受私。如:王栋刚到任深州,原深州知县告诉他:其有一罂黄金忘了带回家,让给王栋取用,王栋充耳不闻,直至退休回家也置之不理,被载入史册;王栋曾奋力帮一寡母的孤儿太学生洗清冤情,解救出狱,母子以百金酬谢,并长跪不起,最终被王栋婉言谢绝。
王栋七十岁,朝廷允许他致仕回乡,隆庆皇帝颁圣旨嘉奖王栋夫妇,授予王栋官名“修职郎”,褒其“学问深纯,持躬端正,永端模楷”。王栋回乡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这一年他在自家创建“归裁草堂”,开门授徒,远近风动,从学者日益增多,老先生“讲学论道,闻者莫不服膺”。同时著《会语续集》,《祠堂纪事》并创修族谱遗稿。
王栋七十二岁时,又集族人力量“立宗祠以统族众,制祭田以供祀典。”亲自制定了《王氏宗祠六规训》,督令族人恪守奉行。他把王氏宗祠打造成集居家、讲学和祭祀为一体的明代古建筑群,是独特的泰州学派文化遗产。同时,王栋还组织乡绅耆宿制定乡规民约《乡约谕俗诗六首》,使一方风气谐然。泰州州牧萧景训(抑堂)对王栋所为大加赞赏,并亲书“王氏宗祠”四字作为宗祠门额题字。
王栋回乡之后,严于律己,自守清廉,不入公门。族里有人依仗他的势要求减免粮差,王栋说:“吾族的大差不能免。”从此族人再也不敢为一己之利来求王栋了。
王栋七十四岁高齡,但他仍然应泰州州牧之邀,主持泰州安定书院讲学,朝夕与仕民论学,远近的人听到消息都赶来听讲,可谓“旧友四方,信从益众。”同时,萧景训建构吴陵精舍(即今崇儒祠)以祀王艮,请王栋督理操持。自此一直到解放初,崇儒祠都由王栋家族后裔管理。
明万历九年(1581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王栋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九岁,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葬。王栋逝世后葬于姜堰单塘河处。当时,江西南城吴星等弟子前来拜望先生,先生已故一段时间了。吴星等人哭吊以后,在姜堰为王栋守丧三个月才回江西。
王栋逝世后,姜堰族人们专设“一庵祠”祭祀,另配享“东淘精舍”祠(东台安丰王氏宗祠)、泰州崇儒祠。
王栋学术思想述略
泰州学派是我国哲学史上极少以地名命名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的明朝中后期。创始人王艮出身平民,是一个平民思想家,其主要思想,用现在的话语来说,是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亦即“人本思想”,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腐儒理念,高举“百姓日用即道”的以民为本大旗,还儒家思想的本来面目。王艮、王栋、王襞(王艮仲子)世称“淮南王氏三贤”,均为泰州人,其弟子亦多为泰州人。三贤著作颇丰,均被清廷收入“四库馆”珍藏。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首立“泰州学案”,后历史学家侯外庐首称“泰州学派”。以“民本”、“乐学“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泰州学派”,在我国哲学和政治思想发展史乃至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的哲学学派。泰州学派是真正的古代平民教育传统的继承者。在泰州学派以后,中国出现了文化下移现象,通俗文学也走上了大雅之堂,这和“淮南王氏三贤”及其泰州学派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文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三贤”之一的王栋,一生不管是“出”还是“处”,都不受时位的限制,处处讲学,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的民本、乐学思想,是泰州学派的真正传人,被史学界称为泰州学派的“巨臂”,并有《会学十归》、《一庵会语》、《会语续集》等著作行世。另有著作《王一庵集》于明嘉庆二十三年经族人集版刻印,下卷已半残缺。天启四年又经其裔孙集辑为《王一庵先生遗集》二卷刊印。清末民初,东台袁承业按原刻本重编校刻印,附于《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之后作为附集刊行于世。另有《诚
意问答》未辑入《遗集》,但被黄宗羲收入《泰州学案》,《祠堂纪事》载录《三水王氏族谱》。此外,《易说》等著作散佚。
王栋在半个多世纪的儒学生涯中,继承了王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立意改造社会的政治理想,有着将“乾坤世界重新熔铸一番”的远大抱负。他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的“民本”和“乐学”思想,是泰州学派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是对王艮和王阳明的思想的阐述、修正和发展。王栋的“日用良知说”、“格物”说、正己修身说、“意为心之主宰”的主意说、还教于民说、 “学不离乐”而须 “责志勤学”说、“人欲不能无”的理欲观、诗以言意的文学观等,是泰州学派及其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庵学术》有载:心斋先生弟子一庵与东城及门最久,阐著益大。而一庵为心斋族弟,躬行实践得家学之传,里中至称一庵及阳明、心斋为“越中淮南三王夫子”。心斋殁后,东厓(即王襞)继父讲席,望日隆,与心斋一庵并号“淮南王氏三贤”。然东厓师龙溪久,其论学间出龙溪之授受,故语心斋之家学或以一庵所得为尤纯也。王栋继承王艮思想学说,并不是机械的抄袭,也不是随意的引申发挥。他把泰州学派的思想原理、理论初衷、学术主张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中来进行全面认识和系统阐释,把握住思维动态性和历史时空性,无论是主会讲学、开门授徒,还是周游四方随处讲学,都注重抓住王艮学说的精神实质,面对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现实,更高地举起批判腐儒学说的大旗,提出不少适合学术进步和适合时代发展的思想观点,从而更加丰富和拓展了泰州学派“民本”、“乐学”思想的内容。
明末清初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特别推崇王栋,在《明儒学案》卷三十一中有《教谕王一庵先生栋》,专讲其主要学术思想大端有二:一则禀师门格物之旨而洗发之。言“格物乃所以致知,平居未与物接,只自安正其身,便是格其物之本。格其物之本,便即是未应时之良知。至于事至物来,推吾身之矩而顺事恕施,便是格其物之末,便即是既应时之良知。”故致知格物不可分析。一则不以意为心之所发,谓“自身之主宰而言,谓之心,自心之主宰而言,谓之意。心则虚灵而善应,意有定向而中涵。自心虚灵之中,确然有主者,名之曰意耳”。先生曰:“不以意为心讲学论道 闻者服膺之所发,虽自家体验见得如此,然颇自信心同理同,可以质诸千古而不惑。” 王栋在理论上的创新,令黄宗羲惊叹不已。黄宗羲惊叹的是,其老师刘宗周的观点,王栋早就揭示出来了。王栋的“意为心之主宰”之说,推翻了朱熹、王阳明的“心之所发为意”的旧说。黄宗羲还对他人冷对王栋这一理论进行了批评,说这是“埋没一庵”。
据林子秋、马伯良和胡维定三位先生合著的《王艮与泰州学派》和其他研究家的阐述,王栋的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格物”说。王栋的“格物”说,基本坚持和发展了王艮的“淮南格物”说的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王栋对王艮的“淮南格物”信守不渝,而对朱熹、王守仁的“格物”说则加以批评。朱熹提倡“格物穷理”;王守仁谓“格物致知”。王栋阐述和发展王艮泰州学派“格物”说,提出“格物是止至善功夫”的观点,认为身是“天下国家之本”,“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由于安身如此重要,必须从己身入手,要“正身”、“反身”、“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王栋以儿歌形式为王氏家族制定《王氏宗祠六规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是王栋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写照。他提倡的乡邻之间“有酒开壶共斟酌,有田并力同耘籽,闻人患难犹己事。”完全合拍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二是“意为心之主宰”的“主意说”。王栋将“意”的选择功能提到突出地位,亦即强调“意”对理性的支配,这是对主体意识和主体奋进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学术界认为王栋的这一学术理论,为其自己体验独创,与王艮毫无师承关系,“深潜纯粹”,理论价值极高。王栋超出心斋“格物”说及阳明“良知”说的思想体系,克服心斋学及阳明学的某些弊端,提出了从格物认取良知、以主意统领格物、以慎独统合诚意的一套诚意慎独学说。他的思想对泰州学派的义理方向作出了重大修正,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是“人欲不能无”的理欲观。宋明理学家,不论是朱熹还是王守仁,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王栋继承和发展了王艮的人欲合理的思想,提出“耳目口鼻四肢之欲人所不能无”的主张,同时他也强调“人欲亦须节制”的理念,在王氏宗祠六规训中“我劝吾族毋非为,非为原來是祸基。一念稍差万事裂,一朝不忍終身危”就是最好的佐证。
四是“学不离乐”说。王栋继承了王艮的乐学思想,提出“学不离乐”说,具体阐释了学与乐的关系。王栋认为,王艮 继承了孔子之学,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优良传统,使“二千年不传的‘人人共明共成之学’一朝复明”。自秦灭汉兴以后,中国儒学为经生文士所独占。
开门授徒 远近风动
宋以后,又被程朱加以注释,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三纲五常”等一系列说教,致使儒学改变了性质。王艮在这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将儒学从经生文士之学变成“愚夫愚妇与之能行”的“百姓日用之学”,即成为平民儒学。
王艮的《乐学歌》是泰州学派的形象写照,她以质朴无华、一咏三叹的诗歌性语言,浅显易懂地表达了深刻精辟的乐学思想。《乐学歌》是平民儒学奏响的时代旋律。“百姓日用条理处”,正襟危坐者、庠序受教者、荷锄肩筐者、呀呀学语者,尊卑贤愚、男女老幼,吟唱传诵。潜移默化中,不断激发人们对“王道”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促进历史的进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乐学歌》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王栋对《乐学歌》中“自将私欲缚”的内涵从目标、方式、要求等方面一一予以深刻的阐释,指出在现实社会环境面前,要尊重客观,做到“顺事恕施”,顺应历史时事的变化,与时俱进,做出适合时代潮流的行为举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心本自乐”的境界和层次。
王栋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已在部分地区向几千年封建社会发起挑战的时代,社会形势变化万端,统治阶级日趋腐朽没落,一代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作为平民儒学的后起之秀,王栋提倡“乐”在“应时之良知”的环境中,提醒有“良知”者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这种“乐”是能“应万变而不失”的物质性体现,是“学”的至高境界。平民儒学讲究悟性,无论书院讲学,还是家教授徒,均重在“澡雪其胸臆”、“牖发其天机”(《崇儒祠记》)。王栋指出:“时时寻乐以自学,则天机不滞。”“时时”,是强调不断,永不停息;“寻乐”,就是要求通过比较鉴别、反复衡量、权衡利弊,择优劣汰,确定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行为准则。“寻”,就是要求人们去伪存真;以“自诚”求“真乐”,就是激励人们“反己益精”,不断寻求更高标准的适合自我的精神和物质空间。泰州学派思想的理论体系是很丰富而复杂的,是历代平民儒学家不断进取而积累的精神财富。
王栋及时批评、纠正了泰州学派中出现的“好学不费些子气力,有无边快乐”,随顺自然,狂荡自咨的现象,他认为:“游歌笑舞,固莫非行乐事件,然若恣意猖狂,太涉暴气,反失天性中自在和平之真体。”在学习方面,他提倡:“志不定者须责志,学不明者须辨学”的责志勤学观,真正做到“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带着快乐的心境去学习,从学习中得到提升,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正确的“乐学”观,乃至对当今人们的学习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为泰州学派乐学思想的推行者,王栋还打破了王艮和王阳明固定一所的教学常规,为了解决士农工商各阶层人士在教学中的“离群索居”之苦,先后创办了许多地方的讲会,方便人们学习,而自己四处奔走,乐此不疲。在讲学过程中,他不搞一言堂,而是创设“真乐原从乐处生,大家同乐共薰成。向荣碧草都春色,对语黄鹂尽好声”的生动活泼乐学情境。真不愧为古往今来为师者之楷模 。
王栋在泰州学派中虽不如颜钧、何心隐、李贽等人那样的激进,没有他们那种“赤手以搏龙蛇”、欲“掀翻天地”的精神,但他和王襞都是王艮的左右臂,在继承和阐述王艮思想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王栋在学习、阐释、继承、传播王艮的学说中,得之纯,体之精,信之笃,阐之深,讲之广,传之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我们研究王栋与泰州学派,对于传承泰州历史文化,弘扬泰州学派学术思想,提高民众思想素质,将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升华,推进泰州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