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杨修骏--解读王氏始祖太子晋

浏览次数:307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杨修骏--解读王氏始祖太子晋

 

    一、太子晋的名字

 

    从目前各家的宗谱上来看,周灵王太子名字有很多,一般认同“晋”,加之周朝为“姬”姓,因此,灵王太子名字应该是“姬晋”,也是大多数家谱的写法,但还有一些家谱和史料写作“王子晋”、“太子晋”、“王子乔”、“王乔”、“王晋”、“王乔鹤”、“子晋笙”、“吹笙客”等等。

 

    写成“王子晋”、“太子晋”也非常正常,因为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姓名在夏商周时期的人名字里还没有成熟,他们名字里一般不带姓氏的,像“伯邑考”、“唐叔虞”、“王子比干”、“箕子”、“成汤”等等。周朝天子称“王”,那么“王”的儿子就是“王子”,在天子众多王子里,继承天子王位的王子又称“太子”,所以姬晋叫“王子晋”、“太子晋”是情理之中。

 

    而“王子乔”、“王乔”、“王乔鹤”、“子晋笙”、“吹笙客”则是出自《列仙传》及后人根据此书的衍生资料。

 

    《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妙哉王子,神游气爽。笙歌伊洛,拟音凤响。浮丘感应,接手俱上。挥策青崖,假翰独往。

 

    一般认为《列仙传》为西汉刘向撰,然《汉书·艺文志》只录刘向《说苑》、《新序》、《列女传》等,独无此书。《隋书·经籍志》始著录,有《列仙传赞》二卷,题刘向撰,晋郭元祖赞。又云“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无论成书时间是隋朝还是汉朝,都比战国的《逸周书》晚,而《逸周书·太子晋解六十四》里则没有“王子乔”、“王乔”等记载。

 

    与太子晋时代相同的史料没有记载,而汉、隋时代的史料却记载太子晋叫“王子乔”?

 

    纵观太子晋的人生,短短一十六七年,从他和师旷的对话中,就知道自己命遭不测,知道自己太子位子坐不长久了,加之其弟姬贵登基继承王位,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场王位争夺战,具体详后。

 

    姬贵谋害了亲兄,被传出去肯定对于他的“合法”统治造成威胁,于周礼也不符,违背伦理,加之那时候周易盛行,人们对鬼神非常迷信。准“天子”太子晋死了怎么给大家交代呢?所以姬贵编造太子晋登嵩高峤岳驾鹤成仙了以便应付迷信的人们。

 

    “峤”古同“乔”指“高”,如乔木是高大的树木,峤岳指高大的山岳(如嵩高山),王子晋死后被埋葬在嵩高峤岳之上,被说“驾鹤成仙”后,嵩高峤岳也就是被后人敬仰的王子登仙之峤(如武则天封禅嵩岳,立升仙太子碑)。该峤岳自然也就变成“王子乔”了。人死后讳称“驾鹤”就是这么来的。

 

    此“乔”不是名字,是指嵩高大山,“王子乔”也就是指埋葬王子晋的大山,所以周时期的史籍(如《逸周书》)里没有太子晋又叫王子乔一说,虽然姬贵用“驾鹤登仙”的欺骗世人,但那毕竟是迷信的东西,所以没有写进正史,也就在民间传说而已,但汉、隋后人把前人的传说故事整理成《列仙传》被道教发扬光大。

 

    《列仙传》里只有“王子乔”,是没有“王乔”的,关于道教仙人王子乔(或王乔),有汉明帝时人,传为河东(郡治今山西夏县)人,曾任叶县令。后汉书中记载此人有神术,常自县至京师见帝而不见车骑,腾空飞行,临至必有双凫飞来,人举网得之,则为王乔所穿的鞋。其后,天忽降玉棺于堂前,乃沐浴服饰卧棺中,葬于城东,一夜之间土自成坟。

 

    另有蜀人王乔。传为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县)人。《淮南子•齐俗》注云:“王乔,蜀武阳人也。为伯入令,得道而仙也。”

 

    杜光庭《王氏神仙传》云:“王乔有三人:有王子晋王乔,有叶县令王乔,有食肉芝王乔,皆神仙,同姓名。”

 

    后屈原、李白、杜甫等人根据此传说,衍生出各类文学作品,如《新五代史•卷63》:“……五年,起上清宫,塑王子晋像,尊以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池北偶谈•卷二十一》:“……蜀王衍追尊王子晋为圣祖至道玉宸皇帝……”;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唐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二:“范蠡舟扁小,王乔鹤不群。”;《古诗十九首》之十五:“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王子乔”、“王乔”、“王乔鹤”、“子晋笙”、“吹笙客”等等也就是这么衍生出来的。

 

    二、太子晋的生辰

 

    关于太子晋的年龄,除了王氏宗谱上说终年十六七岁,典籍史料上可没有准确的说法,但我们可以根据《逸周书·太子晋解六十四》里的内容推算出来。

 

    该内容说晋平公使叔誉去周室参加太子晋的成年礼,叔誉与太子晋交谈“五称而三穷”后,见太子晋如此厉害,遂回晋国劝晋平公归还“声就复与田”时说了“太子晋行年十五”,可见太子晋当时15岁,就算那十五是虚岁,那至少实岁在14岁。

 

    就在晋平公准备听叔誉劝告规还“声就复与田”时,师旷则不同意,他提出要亲自会会太子晋,看看他是真厉害还是假厉害。师旷到了周室也与太子晋对了话:

 

    王子曰:“……吾闻汝知人年之长短,告吾。”

 

    师旷对曰:“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

 

    王子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汝慎无言,殃将及汝。”

 

    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对话发生在15岁左右,师旷回晋国三年后,太子晋就死了,也就是太子晋死亡时18岁,如果抛开虚岁,那么太子晋的终年应在17岁以上。

 

    大多家谱说太子晋在与父亲灵王就谷洛洪水发生分歧后,第二年就死了,那洪水是那一年发生的呢?《国语卷第三•周语下•谷洛斗》一文说:“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灵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50年,那么太子晋死于公元前549年。

 

    从上文分析得出,太子晋终年18岁,死于公元前549年,出生于公元前567年。如果18岁是虚岁,实际为17岁,那么生于公元前566年;如果18岁为实岁,或虚岁19岁,那么生于公元前568年。生辰范围则为公元前568~566年。

 

    因此,太子晋的生殁年为公元前约567年~公元前549年。终年为18岁左右。最低也有17岁,最高有19岁,绝对不止十五六岁。

 

    三、太子晋的死因

 

    十八岁的年轻少年,加上“太子”特殊的身份,怎么就会夭折了呢?到底是怎么夭折的?目前有三种说法,其一是根据《逸周书》里师旷说太子晋“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说太子晋得了肾衰竭之类的肾病。其二是根据《列仙传》里内容,说太子晋得道成仙了。其三是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载“无极曰:……灵王杀隐大子,……”、孔子在批注《逸周书•太子晋》篇时,投笔叹道:“惜夫,杀吾君也”等,认为齐后侍宠而骄,倚仗娘家的势力,要求灵王立自己的儿子贵为太子,所以谋杀太子晋。

 

    第一说法是来源师旷:师旷,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也就是说师旷是一位盲人(瞎子),他是看不见太子晋身体状况的,但他是乐师,辨音力极强,通过太子晋的声音,还是可以分辨出其是否健康正常。毕竟师旷不是医师,虽然可以听音辨色,但不能准确说出是什么病。

 

    通过师旷的闻言察色,可以肯定当时太子晋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有些宗亲认为“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特征从中医角度看,是严重的肾衰竭。而中医将红、青、黄、白、黑五色与五行相配,黑色属水;将心、肝、脾、肺、肾五脏与五行相配,肾属水。五脏中的肾与五色中的黑色同属于水,所以黑色与肾以类相从,黑色属肾,黑色的事物大多与肾有关。因此,太子晋“白里透红”的面色特征显然不符合肾病“黑色”的特征。

 

    还有宗亲根据晋代诗人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六十六》“王子十五年,游衍伊洛滨,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焉见浮丘公,举手谢时人。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认为阮籍是晋代“竹林七贤”之首,在道家理论和“玄”学大师的研究上,当时第一。

 

    认为阮籍的诗学造诣不平凡,短短几句就将太子晋入道的时间“王子十五年(岁)”,入道前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和入道时的师傅“焉见浮丘公”,及仙逝时“举手谢时人,轻荡易恍惚,飘飖弃其身”的金丹中毒而死的过程、症状,和时人为其感叹可惜的心情,以“飞飞鸣且翔,挥翼且酸辛”作出了准确而凝炼的记述。”

 

    该宗亲把“朱颜茂春华,辩慧怀清真”认为是身体和精神状况很好的证明,但此处“朱颜茂春华”只是表达太子晋的“青春年少”的意思,没有说太子晋身体状况。如果说太子晋入道时“年轻”、“精神”、“聪明”,那《逸周书》里记载的那些不也是年轻聪明和精神吗?如果非要曲解阮籍的意思,我还可以把“朱颜”理解成脸色发红,与《逸周书》里师旷说的“火色”相对应。

 

    至于后面驾鹤登仙还是吃了金丹什么的,那是后事,毕竟太子晋至少15岁前没有离开王宫,作为天子继承人,在宫中的任务除了学习就是辅佐天子执政,哪有时间去修道炼丹?再说太子也不能随便外出修道炼丹。

 

    总之,师旷的话只能证明太子晋身体不好,但不是肾病。

 

    第二种说法是来源于《列仙传》:“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而据《云笈七签》载:太子晋仙爵右弼,为“金丹道士”,是道家长老中有“侍中(宰相)”级身分的领袖。《元始上真众仙记》称其位居“金阙侍中(天上的宰相)”。

 

    从中可以看出太子晋离开王宫后(太子晋至少15岁前在王宫),还在嵩高山上修道三十余年后才驾鹤西去,那岂不是太子晋活了四五十岁才死?要说在周易盛行的年代,修炼成仙可以骗骗群众,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多少人相信修道能成仙?显然此说法不成立。

 

    第三种说法是太子晋死于被谋杀,源自齐后为子贵争太子之位。《左传·襄公十二年》:“灵王求后于齐”,《左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里面的襄公是指鲁襄公,襄公十二年就是公元前561年,按照周礼,公元前561年灵王求后于齐,那么迎娶齐后最快也要过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60年,前面我已推算出太子晋出生于约公元前567年左右,那么灵王迎娶齐后时,太子晋已经7岁了。

 

    那么太子晋母亲是谁呢?目前我还没有查到切确资料,有些宗亲根据太子晋名字中的“晋”认为是晋国平公女儿所生。晋国是姬姓封国,根据周礼规定,同姓是不能通婚的,从“灵王求后于齐”也证实了“同姓不婚”。太子晋是不是晋平公女儿所生无法知道,但从时间上看,肯定不是齐后所生。

 

    而大多家谱认为王子贵为齐后所生,那么太子晋与王子贵就是同父异母,作为王后的齐姜,肯定希望自己儿子继承王位,那么排挤、谋害太子晋不是没有可能。

 

    姬晋能被册封为“太子”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其为王后嫡长子,在周朝是嫡长继承制(天子正室为嫡,侧室为庶),史籍中除“灵王求后于齐”,并未见到灵王有册封其她王后,而齐后嫁给灵王与太子晋生辰时间不符,所以姬晋不太可能是嫡子。其二是姬晋势力大,姬晋立为太子时很年轻,他本人不可能有什么势力,要有势力也是其背后“势力”,要么是朝中帮派,要么是其母亲家族势力。

 

    从太子晋死后到王子贵平稳接班,史籍中没有看到有关派系斗争痕迹,那就说明姬晋被立为太子的势力来自其母亲家族,当时能够让周室惧怕的强大诸侯只有是晋、齐、楚、越四国。齐后非太子晋母亲,按常理齐国不可能弃女儿不顾去帮助太子晋,所以首先就可以排除掉齐国;越国是姒姓,可以与姬姓通婚,如果太子晋母亲是越国的,太子晋母亲先于齐后且早生太子晋,那么迫于越国的强势,肯定会立为王后的,但灵王王后只有齐姜,太子晋母亲没有册封王后,显然不是越国的人,那么越国也被排除掉了;楚国芈姓,也是可以与周室通婚的,也被排除掉,排除理由与越国相同。

 

    那么最后就剩晋国了,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但晋国姬姓,如果太子晋母亲真为晋平公女儿,那么碍于周礼“同姓不婚”的制度不能被册封王后,我想晋平公也是无话可说,但为了晋国利益,女儿不能被册封王后,晋平公肯定会让灵王立自己的外孙姬晋为“太子”的。

 

    那么太子晋背后的“势力”也就明朗了,是晋国。周王室也就成了晋国与齐国在暗斗了。

虽然王后是齐国人,但晋国势力比齐国强大,齐后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谋害太子晋,不过反过来说晋国势力虽强于齐国,但在王室内的势力不如齐后,晋国也不好过多干涉王室,顶多保住姬晋“太子”身份不被废黜。

 

    那么齐后要想使姬贵继承天子之位怎么办?废黜姬晋“太子”身份肯定行不通。虽然家谱记载太子晋谏言被废黜太子贬为庶人,但正史《国语卷第三•周语下•谷洛斗》一文只记载太子晋谏言,并没有被废黜太子、贬庶人的内容。那么,除了废黜太子,帮助姬贵做天子还有哪些办法?一、要么姬晋主动辞去“太子”,但没有资料显示姬晋“辞职”;二、要么姬贵用势力夺取王位,但那时姬贵年幼,不可能也不敢抢姬晋的位置,再说晋国也不会袖手旁观,风险比废黜太子还危险、严重;三、要么姬晋生命结束,但要想使姬晋生命人为终结,只有谋害,要想做得人不知鬼不觉,那刀剑行刺自然隐藏不了行刺外伤,必定引起晋国怀疑。那急性毒死呢?也不行,姬晋青春年少,无病无痛,突然暴死,自然也会引起怀疑的,那么只有慢性毒死了。因为古代毒药研制相当成熟。

 

    有宗亲说太子晋被谋害是主要是因为他的靠山晋平公去逝了,其实不然,晋平公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太子晋公元前549年死时,他还在位。正是因为晋平公在位,所以他们才秘密谋害太子晋,如果太子晋靠山晋平公真的去世了,齐国与灵王也就费不着密谋下药了,直接找个借口废黜太子即可。

 

    其实太子晋知道自己遭害,从《逸周书》中就可以看出,当年姬晋刚当上太子那会儿,与叔誉对话时,让叔誉转告晋平公归还“声就复与田”,可后来他同样说赢了师旷,作为未来的国君,却一反常态,闭口不提“声就复与田”之事?却说“太师何汝戏我乎?自太昊以下,至于尧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反而问师旷“吾闻汝知人年之长短,告吾”。 师旷对曰:“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王子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汝慎无言,殃将及汝。”

 

    也就是说太子晋知道自己做不了国君,所以他不再提“声就复与田”之事,知道自己遭害中毒后,本想问问师旷自己的命运,希望听到一些转机的话,谁知道师旷说他寿命不长,太子晋也就失望的说道“是啊!我过三年就要到上帝那里作客,你小心不要说出去,否则说出去要殃及到你”。果然,师旷回晋国还不到三年太子晋就死了。

 

    太子晋怕师旷回晋国把谋害他的事告诉晋平公,所以嘱咐说“汝慎无言,殃将及汝”。另外,孔子和左丘明也证实了太子晋被谋害:孔子在批注《逸周书•太子晋》篇时,投笔叹道:“惜夫,杀吾君也”。《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载“无极曰:……灵王杀隐大子,……”。孔子仅比太子晋小16岁左右,左丘明比太子晋小65岁左右,所以他们两人记录的“惜夫,杀吾君也”、“灵王杀隐大子”肯定不是乱说。

 

    至于什么隐于伊洛、羽化成仙云云,不过是灵王、齐国及姬贵的势力为了掩盖杀子弑兄的罪恶而杜撰的托词。通过《列仙传•王子乔》:“……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里可看出,对于太子晋“失踪”,周景王姬贵在位时,对外宣称的只是姬晋放弃王位隐居修道,并没有宣称他死亡或成仙。

 

    《列仙传》说太子晋被浮丘接到嵩高山修炼三十余年才成仙的,太子晋死后四年,他父亲灵王也死了,景王接位,景王在位25年,也就是《列仙传》里的30年是为景王加密的,而同期,景王十六年晋昭公为恢复霸业,与齐国争夺霸主,召开平丘之会,会中齐、晋二国有冲突,齐国宰相晏婴提出“盟无常主,惟有德者居焉”。晋将羊舌肸说:“德虽不足,而众可用也。”晋国最后失去了盟主的地位。因此,景王一死,30年的涉密期也就到了,这时候才得以解密,众人才知道太子晋已经死的真相。所以后人也就把“驾鹤登仙”作为逝者的讳称。所谓隐居于缑山,可能是死后葬于缑山。

 

    四、太子晋的子嗣

 

    太子晋到底有没有子嗣呢?从太子晋年龄来说,终年18岁,古代人结婚早(现代人18岁结婚生子也很多),早婚早育比较普遍,加之姬晋是王太子,行了成人礼,也册封了“太子”,不结婚生子就不正常了,再说诸侯公爵巴不得把女儿送上门赖着姬晋要呢,所以姬晋有子嗣不足为奇。

 

    但从太子晋遭谋害来看,如果太子晋有子嗣,那就是灵王的太孙,那岂不是更加稳固太子晋继承天子的地位?难道是灵王宠爱齐后一时昏了头?古人讲究斩草除根,如果谋害太子晋,那么他的子嗣肯定跟着遭殃,太子晋也不过是秘密地毒死,他的子嗣如果也集中暴毙,那务必会引起大家的怀疑。

 

    所以根据上面分析,虽然齐后敢谋害太子晋,但为避嫌不会在同期谋害太子晋子嗣。太子晋“隐修”不见了,那么王位自然就是王子贵继承了,太子晋子嗣如果长期住在王宫,作为当事双方都担心,太子晋母亲与妻子这方,会担心遭王子贵继承王位后谋害;而王子贵这方担心侄子长大成人后抢夺原本属于他父亲的王位。因此,幼小的太孙要想平安无事,只有迁出王宫。这也是双方共认的最好办法。

 

    那么太子晋子嗣迁往哪了呢?灵王健在,作为太子晋的母亲,是不能离开灵王的,那么她为了保护太孙,推荐媳妇带太孙去自己的娘家晋国是有可能的!而此时太子晋“被隐修道”而“失踪”了,那么太子晋的夫人就成了寡妇了,她为了保护儿子离开王宫是可以的,王子贵方也很乐意。那么太子晋夫人带着孩子去了哪呢?她去的地方有自己的娘家,也有婆婆的娘家晋国,或者自己和婆婆的娘家都不去,而甘愿做平民百姓,这也就符合“太子被废庶人”迁离王宫,后人以其为王公子弟的身份,称其为“王家”,王姓自于始。

 

    至于有人说太子晋得了肾衰竭等肾病无法生育而无后,我前面已说了,太子晋虽然有病但不一定是肾脏方面的,就算是肾脏方面的,肾虽然会影响性生活,造成阳痿早泄或睾丸萎缩或精子数量减少等等,但不会绝精子,性生活质量虽然不行,但生育还是可以的。再说,总不能拿重症状况说事吧?太子晋的病是慢性的,也有轻度症状时,那时也影响生育?所以无生育能力之说显然不成立。

 

    五、太子晋的居所

 

    之所以讨论太子晋的居所,主要是探讨太子晋是不是“太原王氏”始祖。

 

    通过《逸周书》可以看出,太子晋生前一直在王宫,晋国叔誉、师旷都是前往周宫朝见太子晋的,师旷朝见完太子晋返回晋国三年后,就有人向师旷发布太子晋死亡的消息(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而《列仙传•王子乔》:“……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则说太子晋一直在洛阳(游伊洛之间),后来被浮丘道士接到登封的嵩山(嵩高山)修炼30余年后驾鹤登仙。另外晋代诗人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六十六》则在《列仙传》基础上补充“王子十五年,……”,也就是说太子晋学道年龄是十五岁,从入道到嵩山修炼最后成仙,均未见有提到太子晋居住太原(晋国)的内容。

 

    从上文可以知道太子晋没有居住在太原,但太子晋的子嗣有没有居住在太原呢?前节文章已经分析太子晋的夫人可能带孩子离开王宫了,但去了哪呢?如果按照家谱“太原”说,那么太子晋夫人肯定是带着孩子去了晋国投靠晋平公,可当时晋国是诸侯强国之一,姬贵继位后25年就死了,其子互相争夺王位,晋国为什么不趁王室内乱帮助自己的曾外孙去争夺王位呢?

 

    如果按照正史资料,那么太子晋子嗣没有去晋国(太原),如果按照家谱“太原说”资料,那么太子晋夫人就是去了晋国,但没有去投靠晋平公,只是隐匿民间做了一名普通百姓,晋平公也就不知道了,也只有这样才符合“姬改王”,才可能尊太子晋是太原王氏祖。

 

    但家谱上却说太子晋儿子在周王朝官至司徒,如果有心隐匿民间,那去做官又何为?司徒不是一般的小官,没有一定的才能和背景,隐匿的普通百姓如何能做得到?

 

    目前没有敬宗居太原的资料,从分析来看,居太原的可能性也不大,总之,太子晋未在太原安家。

 

    结语:太子晋该解读的地方很多,由于本人接触王氏文化不深入,能力还很浅薄,另所收集和查阅的资料不全面,上述解读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望宗亲给予指正和不吝赐教!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