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王曾正/徽州古村系列之高塘

浏览次数:357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鸿村胜景仙桂乡中

            ——徽州古村系列之高塘

王曾正

 

高塘是祁门西乡一个古老村落,宋代属仙桂下乡高塘里,元代改里为都,属二十二都。高塘因村中荷塘座落高处而得名,古称鸿村,今属新安乡。高塘东邻闪里叶家村,西靠江西浮梁西湖乡,南接勒公白茅港,北连新安村。现辖汪村、查源、余坑、江家坞等10个村民组。据《王氏家谱》载:高塘王氏属琅琊王氏之后,始祖乃大唐检校兵部尚书王璧长子王思聪,思聪唐授朝散大夫,居新安高塘查源,思聪生有敬璋、敬允二子。敬璋公曾官任赣州安远县知县,其十二代孙叔振公由查源迁至鸿村(今高塘),叔振公之弟叔善公迁车坦,叔良公迁许村,叔祥公则留居查源。相传叔振公是个木匠师傅,常往返于鸿村与江西做木工。一日叔振公回查源已是暮色四合,途径毛竹丛生的鸿村时,见丛林灯火闪亮,他壮着胆子去找寻,可就是寻不到人家,叔振公便认为此乃天意,遂在竹林里搭建小茅庐一间,将全家从查源迁到鸿村,从此在这定居。鸿村自叔振公以来,四代单传,至十九世积庆公荣得四子邦本、邦宁、邦成、邦理,从此枝繁叶茂,瓜瓞绵延,兰桂齐芳。积庆公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他以积善而闻名乡里,据说家中四子九孙二十三曾孙五十一玄孙,五世共聚一堂,百口同炊,传为佳话。

高塘村形呈船状,邻近江西方似船尾,新安向似船头,高塘至金家坞小道为船的缆绳。高塘村中鲜见古井,相传因村形似船,凿井等于在船仓打洞,船焉有不沉之理。然村民却不因此而缺水,新安两大河流江家河、汪家河在车坦附近汇合,聚向高塘,此段称鸿溪。鸿溪呈弯月形,从高塘村前蜿蜒而过,至村尾猛折向西南,下注江西杨春河,直至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古时鸿溪两岸柳树依依,翠竹婆娑。村中河畔古有渡口,那时陆运不畅,先民所产茶叶等土特产皆用船只和木筏运送江西等地,人们所需粮食、布皮等由船只从景德镇带回,旧时高塘便在这样一运一送之间,逐渐成为一个小商品的集散地。据说清末民国初年,高塘沿街有商埠40余家、茶庄13座。如今渡口不在,遗迹尚存。鸿溪对岸有一巨岩,平坦如砥。旧时常有木舟和竹伐泊在溪边,悠闲的高塘人可在寂静的夜晚静坐岩石或木舟、竹伐之上垂钓,此时弯弯的月儿倒映在清澈的河水,轻风徐来,微波荡漾,别有一番情趣,此景古称鸿溪钓月。旧时溪畔立建设有一亭,亭梁书有四字“鸿溪钓月”。亭柱有楹联曰:钓出水面鲤书见,月映浪心兔影肥。攀越河畔巨岩可达羊坪降,降上有平坦地,芳草萋萋,是牧放牛羊的肥腴之地,牧童倒骑牛背信吹横笛牧放童年,这便是羊坪牧唱一景。

沿鸿溪顺流而下,有一深潭,潭水深不见底,色呈墨绿。相传有神龙潜此,故称神涧潜鳞。神涧居于九峰山麓,山岗之上平坦开阔,山间古木森森,旧有潜鳞庵,庵于清乾隆癸卯年(1783)重建,后易名延鹭庵,庵墙古朴而典雅,庵门飞金点翠,雕刻精致。潜鳞庵旁古有书屋一座,书屋前锦绣花园翠竹缠绕,屋后古松参天,先民称茅庵隐凤。潜鳞庵相去四里之遥即鸿村故里查源,查源亦有一座翠竹庵,与潜鳞庵背山相隔。潜鳞庵旁横生一条石板古道,通达鸿村桥,桥头水口处原有古亭一座,南北亭柱各有楹联一副。北向是:“鹰飞戾天,鱼跃于渊。”南向亭额书有“鸿溪在望”四字,亭柱书有:“山环水曲千重锁,犬吠鸡鸣万户村。”从鸿溪桥头沿古道穿古亭越江家坞可直达江西。古桥被洪水所毁,今为木桥所替。过木桥,村尾有一深坞,大坞套小坞,深达五里,坞中有良田百亩。春雨霏霏的日子,勤劳纯朴的高塘先民披衣扶犁把赶耕牛,在憧憬美好秋成的同时,也独受着田园躬耕生活的种种乐趣,此景便是旧时高塘八景之一汤垅耕耘。古诗云:耕铧有志沾风雨,云岫无心入画图。坞中田塍入内是马坑,马坑过后叫马岭。每当日落西山之时,高塘的山民唱着樵歌负着劳动的喜悦一路歌来一路欢,真可谓“帝力于我何有哉!”。

在鸿村大坞口有一条石板古道,与通往江西的古道隔河相望。沿石板古道越楮木岭,可达闪里叶家村。旧时两地人们的往来,靠的就是这条逼仄而古朴的石板道。听村中老人们说鸿村大坞口入村处建有红庙,庙有文昌菩萨,庙墙为红砖所砌。红庙的下首是文昌阁,阁为三层,一、二层各有八个飞翘的檐角。三层为虚阁,四角歇山顶。歇山顶的角梢和亭的翘檐下悬有铁制风铎,微风拂过,叮当作响,悠扬动听。红庙与文昌阁惜毁于文革,如今只剩废墟。沿古道继续前行便是民宅,宅前屋后是古树和庄稼,村尾有两株野椿立于道旁,粗约三人合抱。旧时树下建有凉亭,凉亭附近有一池,池中荷叶田田。村前河沿的树林里,旧时栖有成群的白鹭,白鹭常飞池中觅食,与荷叶莲花相戏,相映成一幅天然的“白鹭戏莲”图。遗憾的是村河沿古树多在大跃进时被毁,那时采伐工人肩扛着利斧口唱着赞歌昭然入林,是革命的象征,鹭鸶的孵蛋也悉数被顽童弄去蒸吃,自此白鹭渐少往来。如今莲花池的荷花少了,池水污了,白鹭不见踪影。

去莲花池数步之遥有一古门,正面门楣书有“鸿村胜地”四字,背面为“鹭渚名家”。穿越古门,村中巷道横竖交错,曲里弯拐,人入其内,昏玄至极。村中主要巷道有七座,皆青一色石板铺就,中间是青石板,两侧由鹅卵石垒筑。沿最宽敞的那条巷道走,你便走近了鸿溪总祠正伦堂。正伦堂的原址曾是鸿村始祖叔振公的茅庐。听王应龙老师说,除正伦堂旧时另有分祠继述堂、德馨堂、怡经堂、集春堂四座。此外,还有庶母祠,庶母祠是专为妻妾偏室所立,在封建男权意识浓烈的形势下,能为妇女立祠不啻为独具开明之见的高塘先民的一大义举。进入总祠需途经三道门,每道门有石阶三级,门为木制,高大气派。首道门的门额上书有“吴楚世家”四个醒目大字。两侧门柱书有:祁黄日月同天地,吴楚风云共帝都。古时文官到此需下轿,武官要下马。门的东向植有一株高大的桂花树,所以高塘又称“仙桂乡中”。第二道门正中门柱正向楹联云:古槐树下诗书宅,仙桂乡中节日家。背向则为:西晋衣冠旧,南唐气象新。门虽已旧,但门前一对石鼓保存依然完好。二道门的左侧是怡经堂,如今已被改为村委会,两厢圆形拱门上的“兴无灭资”、“破旧立新”等字足见特殊年代的气息。三道门左侧墙壁上书有“魁  一路福星”,字呈竖向排列,“魁”字异常醒目。总祠正伦堂有正门三座,边门两座,堂前大门贴有楹联一副,文曰:“支分竹溪流光远,派衍鸿溪世泽长。”从此联可见高塘古村的渊源。正伦堂占地广阔,气势非凡,布局严谨,工致雅逸。开启大门便是古戏台,此台为活动式戏台。戏台中央堂柱书有一联:“阳春歌一曲,大稚祝三秋。”两侧联云:“迎岁梅花谁向楼台吹玉笛,行乡右礼优知宣圣立阼阶。”戏台前方是天井,过天井便是中堂,中堂阶前堂柱有一幅楹联:“唐室建殊勋拨乱匡时司马旌旗临竹港,琅琊传旺族开基拓业斗牛星宿照鸿村。”中堂原有堂柱三排,每排五根,前方有一池,古称“五梁过江”。如今池子已被石块所填充。从池子两侧登石阶可上宴餐堂,宴餐堂为鸿村人迎亲送友及聚会的重要场所。堂中两侧台柱书云:“燕及皇天昌厥后,享于祖考祀孔明。”梁枋上原悬有几块匾:“宏才硕学”、“赞化宣猷”、“棠隶春永”、“二世大夫”。可惜的是匾额于破四旧之时悉数被砸,祠堂也被改为大礼堂。祠前的石鼓一个被重重地压在断砖条石之下,另一石鼓被折两截,只是石础仍然留放原位,可供人们开会坐用。从石础的尺径和纹饰足见正伦堂当年的规模。

沿鸿溪河畔漫走,道旁有一块大场地,场地边断砖和碎瓦依晰可见,王锡林老师说这是清乾隆年间洪水的杰作。从场地沿古道上行是高塘小学,校址旧时是制茶公司,说是由七家茶商在此合办的一个大企业。高塘小学前方柳树成荫,杨树成行。过学校沿一条小巷入内便是古景“八哥鸣更”。村宅前方古有一篷墨竹,成群的八哥在林中筑巢安家,白日出外觅食,傍晚归巢。入夜后八哥鸣叫颇有规律,鸣叫的时间与更次恰好吻合,村人听到八哥的叫声即知几时几刻,故称“八哥鸣更”。如今墨竹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篷翠竹,八哥也少有光顾。村中还有一处活景喜鹊噪梅,今日梅花不再,喜鹊不来,此景已成鸿村历史中的一个名词。

徽谚云:“十户之村,不废诵读。”高塘亦不例外。先民崇文尚教,以读为乐,以儒为高,重文化重读书氛围浓厚,潜龙庵旧时就是私塾的场所。古时高塘文风倡盛,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有举人王靖、王朝兴、王启文等。王朝兴、王启文分别于清嘉庆9年(1804)、嘉庆21年(1816年)中举,而王朝兴中的是武举人。古时高塘七品以上官员有6人,宋代的王允静官任衡州府判,与允静同代的王本忠曾任陕西京兆郡咸阳县知县,王德明做过彰德府知府。明代的王卿于隆庆年间(1567-1572)任山东武城县知县。王靖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中举人,其家居孝友,一家百口同炊,尺布不私。曾授北直交河知县,不久改为武平知县,皆清慎有声。未逾年,卒于任上。旧时鸿村这些为官者,政声显著,深受百姓敬重。

古时高塘风光旖旎,朝出晴岚,暮纳霞辉,四季如春,为动植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它吸引了成群的八哥和白鹭;旧时鸿溪两岸巨木参天,古藤缠绕,繁花似锦,鸟鸣不绝,人入其间,不由醉心其中,忘却尘俗。而今“鸿村八景”和“高塘三活景”多数只能寻觅其遗迹。面对现实,让人不由感喟。入夜,聆听鸿村溪水的叮咚声,你在欣赏大自然乐章的同时,不由感叹:逝者如斯夫!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